2008年1月,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海原县举行资助南部山区发展500辆乡村公交车投放仪式,对宁夏南部山区投入运营的500辆农村小客车每车补贴1万元。中卫市对投放的178辆农村公交便民车,在国家燃油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50%,同时对车辆强制保险费实行市、县两级政府补贴。
2009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固原市、海原县分别对新增的20辆城市公交车、30辆二类农村班线公交车,每车予以财政补贴2万元,给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吉县政府采取企业担保,政府给予50%贴息的方式,银行贷款695万元更新68辆农村客车,加快了农村客运的发展。2010年6月,自治区政府在银川、灵武同时举行沿黄城市带城际公交开通仪式,开通4条沿黄城际公交线路。2011年8月开通中卫至中宁城际公交线路,共计投放城际公交客车190辆,使宁夏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截止目前,宁夏共开通沿黄城市带城际公交线路6条,投放城际公交客车325辆,方便了城际之间乘客往来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
整合运输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管理。针对农村客运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整体服务质量不高的实际情况,宁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改善经营主体结构,尤其加大对农村客运实行公司化改造力度。“十一五”期间,宁夏道路运输经营主体初步实现了由数量型扩张、粗放型管理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目前,农村客运经营业户由2006年的300户整合为40多家公司,户均车辆大大提高,企业管控能力明显增强。
因地制宜推行灵活多样的城乡客运线路模式。第一,推行“便民小公交”模式。2008年,自治区政府资助南部山区发展500辆小型客车,打破传统运行模式,根据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出行无规律、客流变化大的特点,全部投放到山区自然村,公布“便民小公交”电话号码和运行路线。采取定点、定时接送及电话叫车服务等灵活的办法,打通公路运输的末梢环节,实现了山区自然村到行政村通客车的目标。第二,推行“农村城市兼营的公交”模式。按照“以城促乡、城乡协调”的原则,宁夏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市县公交客运线路,山区向城外延伸30公里、川区向城外延伸10公里,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公交覆盖面,方便了群众出行。吴忠市红寺堡区针对城市人口少、开发区域大的实际状况,对经营农村客运的车辆实行一辆车两块牌子,推行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客运一体化经营模式,该区政府每年对公司补贴30万元,专项用于辖区老人、残疾人、学生及伤残军人的票价补贴,不仅农民兄弟真正享受到了公交待遇,也解决了小城镇难以开通城市公交的局面。第三,推行“一定三不定”模式。对一些偏僻支线采取只定区域不定线路、班次、站点,一票到达,去程和回程时间由旅客和车主协商决定的发车方式;对不适宜开行日班的线路,根据实际情况开行隔日班、周班、赶集班等。第四,推行“干支线路对接”模式。对无人经营的农村客运偏僻支线,组织小型客车定点运行,把农村旅客送到干线乘车点,实现干线客运与支线小客车对接。通过推行这些不同的运营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客运线路布局,提高了运行效率,方便了群众出行。
责任编辑: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