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自2006年始,合肥市政府就正式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并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明确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战略定位,陆续制定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解决群众“出行难”的具体措施。
“当时,合肥提出了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普通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彭立煌表示,从当前公交发展的现状来看,已逐渐实现了当初的设想,如今合肥已基本建立起区域、区间相结合的“141”公交线网布局,形成30分钟至50分钟的城市公共交通圈,有效解决了市民当初的“出行难”问题。
“可以说,现在合肥的公交车已经四通八达,再偏僻的角落都能乘坐公交车前往,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个别线路车辆还是较少,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车辆非常紧张,我们挤上车也不容易。”家住蜀山区的庞先生向本刊记者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希望合肥公交集团能够根据上下班时间合理调配车辆和发车频率。庞先生的想法只是当前大多数上班族的一个缩影,他们都希望合肥公交的宗旨不再仅限于解决老百姓“出行难”,而是力争提供“舒适、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
值得庆幸的是,合肥公交集团已传来了利好消息。“十一二?五”期间,合肥市政府逐渐加大对公交车辆的投入,公交客运总量年均增长率达7.2%,这些新增车辆大多采用性能优秀、排放量低、舒适性强的大容量公交车、豪华空调车,一些老旧和污染环境的车辆正在逐步退出公交运营。
“现在大家从路上看,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些‘老爷车’了,市民乘车舒适度明显增强。”彭立煌说,合肥公交推出的一些举措甚至在全国都处领先地位,比如2009年底,合肥开通了全国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在建设绿色低碳公交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期还将有150台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届时,更多市民都将切身体会到电动公交的优点。
展望:公共交通分担率将达30%
回想起合肥第一代公交车,合肥公交集团不少老员工都是唏嘘不已。“合肥第一批改装的公交只有一个车门,乘客上下车都要靠乘务员用手推拉。”合肥公交集团一位退休乘务员回想起当时的场景。
当然,这些与合肥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第一条公交线路开通之时,合肥仅有一条沥青公路——长江路,到1978年,全市道路也仅有118.6公里。而如今,合肥已由环城时代向滨湖时代转变,逐渐突破了老城区一环二环等樊篱,一个个新区、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屹立于庐州大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站试验开发区,政务文化新区,滨湖新区……
责任编辑: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