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抗日战争期间的陕甘宁边区交通运输

2015-09-24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陕甘宁边区原为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由于“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先后发生,国民党政府被迫接受中共提出的“国共两党,亲密团结,抵抗日寇”统一战线号召,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陕甘革命根据地改名为陕甘宁边区。
  >
  边区道路建设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共辖甘泉、延长、延川、环县、盐池等23县,面积约1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首府。至1949年3月,全边区共辖114个县、市,总面积26646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64万人。
  陕甘宁边区地域偏僻,沟壑纵横,交通极为闭塞。边区政府始终将道路修建列为边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当时边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驮畜和蓄力车,同时又受到地理环境、财力、人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道路建设除修建少数必须的公路外,重点是修建大车路和驮道。
  道路建设坚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保证安全通行的原则,建成的各种道路,标准低,设施也欠完备,经常整修,任务较重。修路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量力筹措,或依靠群众集资和自愿捐献。劳力主要依靠动员群众义务建勤,由政府给予伙食补助。
  根据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边区道路建设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37年至1940年,主要恢复、修通了区内原有的公路,新建了少量可通行汽车的短途大车道;1941年至1942年,以修大车道干线为主;1943年至1947年,重点是整修主要驮运道,维修干线公路,继续发展大车道;1948年至1949年,随着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道路建设重点逐步转向新解放区公路的接管、抢修和恢复。1948年,边区共有公路1590.5公里(包括接管新解放区公路817.5公里),大车路1395公里,畜驮道2777.5公里。先后修建穿越边区南北的咸(阳)榆(林)公路,边区自己新建的第一条公路——延安至南泥湾公路,还有膚施(今延安)至延长公路等。
  边区军民面对着对外抵抗日本侵略,对内反对国民党军事封锁的严峻形势,在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道路建设事业,为发展边区生产、繁荣经济、支援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
  区外交通运输
  陕甘宁边区长时期处于国民党或明或暗的包围和封锁之中,发展区外交通运输,对粉碎国民党的包围封锁,保持边区与外界联系,使进出边区人员和物资能够进得来、出得去,保证边区军民的物资供应和发展繁荣边区经济,至关重要。
  边区军民对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根据各个时期的敌我态势,利用各种矛盾,采取不同的运输方法,维持边区的对外交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方式:即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对峙、合作时期的隐蔽式;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合法斗争式;合作破裂后的地下秘密式。
  隐蔽式交通。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当时蒋介石调东北军、十七路军和胡宗南嫡系部队,大举进攻红军和陕北苏区根据地。为了争取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1月至次年2月,中共中央先后派汪峰、王世英为代表,乔装前赴西安,与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会谈,给予红军在十七路军防区内人员往来、物资运输以便利。后杨虎城密令在西安城内甜水井等三处设立交通站分别为不同使命的共产党人往来提供秘密住所。1936年2月,中共中央派李克农赴洛川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会谈,4月9日,周恩来在延安与张学良秘密谈判,红军撤离至西安至膚施(今延安)公路两侧5里以外,保证该公路的交通安全。从此,隐蔽式交通线正式打通,红军由西安采办集中运入边区的物资,包括急需的电讯器材、医药品等等,同时,由西安到边区的人员运输,也多是在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协助下进行的。如第一位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著名作家丁玲等,都是通过这一隐蔽式的交通线到达陕北的。
  “合法”运输。“七七事变”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这一时期的边区对外交通,即是利用“合法”提供的有利条件,在西安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和物资采办委员会,建立汽车队,向在前线与日寇作战的八路军输运军需军械,向边区输运大量物资和大批爱国青年与知名人士。1938年起,延安先后办起了火柴厂、造纸厂、兵工厂等工厂企业,这些企业所需的设备、大部分原材料,边区短缺的生活、文化用品,以及宋庆龄和爱国侨胞捐献的物资等,都需要运至边区。这时,除一部分物资由山西碛口运入边区外,绝大部分物资由西安运往延安。西安是当时边区和八路军物资的集积点和转运枢纽。同时,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是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延安成为全国千百万进步青年一心向往的圣地。当时途径西安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和国内外知名人士很多,仅193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全国各地经西安去延安的青年学生就达6000多人。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