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首页 > 行业热点 > 正文

客运机务管理走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之路

2015-01-14   来源:交通新闻网  打印 字号:T|T
  机务工作是道路客运企业健康运营中的重要一环。在道路客运市场急剧变革的今天,全国数以万计的机务工作者为客运安全默默付出,承担着保证车辆运行、服务安全生产、提高企业效益的重大职责。以新的工作思路加强机务管理,也是当前道路客运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守护安全 使命不变
  近年来,道路客运企业推进集约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在浙江,虽然受到高铁及动车的市场影响,但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的优点,仍占客运市场80%以上份额,客运安全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也是客运企业首当其冲的职责。
  近日,2014年浙江省维修协会车辆机务专委会年会(简称“2014浙江机务年会”)在绍兴召开。这一客运行业机务工作者的盛会已经延续到第26个年头,吸引了各地近300位机务工作代表参与。
  浙江省维协车辆机务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徐培坤年过七旬,亲身经历了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的跌宕发展,也见证着机务工作对客运行业所作的贡献。“当前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挑战多大,机务工作者守护旅客安全回家的使命不会改变。”徐培坤说。
  每一位旅客的公路出行,从坐上客车到安全抵达,渗透着道路客运行业全链条上许许多多从业者的付出。然而,在行业外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工作在“前哨”的驾驶员,背后还有机务工作者不为人知的努力。从车辆选型、采购,到车辆运营监控,再到车辆定期检测、强制维护、日常维修,都有机务工作者在默默保驾护航。
  去年7月,全国道路客运企业全面接入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客运安全再添一份保障。每天,在繁忙公路路网上行驶的无数辆客车背后,都有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而扑在这张网上的,就有数量庞大的客运企业安全监管人员。路况、车速、驾驶员行为,一点一滴的数据和状态都纳入他们的实时监控。每一个指令、每一声叮咛,都是为保障行车安全。
  旅客平安到家后,机务工作者一天的工作还远未结束。客车回场后,也是机务工作者最忙的时段。除了例行检查,还要维修故障车辆,有些故障排除动辄几个小时,甚至一晚上,每年春运、暑运期间,车辆维保人员承担的工作量还会成倍增加。
  绍兴市汽车运输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甘祖德感慨:“机务工作是一份非常艰苦的工作,坚持需要勇气,坚守则源于责任。”
  助推转型 多元发展
  在道路客运市场压力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机务管理工作既要保障车辆运行,服务安全生产,还要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在企业运营中承担的职责更加重大,挑战也与日俱增。
  近年来,随着客车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新电子设备被应用于客车上,特别是随着国Ⅳ排放发动机的普及和CAN总线系统的应用,客车的电气化程度大幅提高。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客车已经不是单纯的机械产品,而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客车的技术和安全保障为客运机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机械维修技能外,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
  徐培坤认为,提高客运机务人员素质、加强汽车运输机务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原交通部198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汽车运输机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至今仍对规范机务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更高的层面上,市场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各地道路运输企业适时调整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结构,通过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将降低车辆燃料消耗、减少车辆维修频率、提升车辆出勤率等作为考核目标。
  温州市交通运输集团副总经理邱建欣表示:“让运营车辆每天多省一升油,每年少修几次车,是机务工作者的目标之一。”道路运输企业强化机务管理,是保持车辆完好、保障车辆运营安全、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发挥车辆效能的关键一环。
  2014浙江机务年会上,参会人员围绕机务管理工作展开交流,结合各自企业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安全管理、绿色维修、节能减排等实际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形势下,客运机务管理要走“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路线,确保车辆安全、环保、便捷。
  当前,道路运输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届机务年会的话题俨然不再只是买车、修车、安全维护等传统话题,参会者关注更多的是,新形势下客运机务工作的全新工作思路。
  以机务管理工作带动多元化发展,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成为不少客运企业新的抓手。杭州长运运输集团总工程师金柏正介绍:“杭州长运集团近年来推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革,各修理厂、机务团队在维护好自有车辆的同时,尝试做一些外延服务,比如联合当地质检总局开展机动车辆故障测评、鼓励修理厂对外承接车辆维修业务等。”
  人才短缺 呼吁关爱
  又是一年春运即将到来,激增的客流带来繁重的客运保障工作,大客车司机短缺、机务及维修人员断档的问题再次困扰众多道路客运企业。
  业内人士介绍,很多道路客运企业中的汽车维修岗位主要靠外地务工人员承担,这些维修技术力量大部分不是从专业学校培训出来的,“以师带徒”形式较多,文化素质欠缺,使得运输企业机务技术人员整体素质难提高。加上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以及汽车技术日新月异,若没有长远的规划、有步骤地组织培训、以及决策上重视机务技术管理工作,必将造成机务技术人员及管理力量青黄不接,直接影响运输企业的正常运营。
  专业运输企业的机务技术岗位工作者,需要较成熟的操作技能,又需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且担负着较大的工作责任。然而,当前客运企业普遍利润微薄,机务人员薪金报酬不具备吸引力,在年轻人中很难招聘到中专以上学历的机务技术员工,全行业普遍面临着机务技术人员短缺的局面。
  浙江台运集团副总经理夏建国表示:“大多数道路运输企业都说驾驶员难招,留不住人,其实机务工更难招,更留不住。他们的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工作还往往不为人所知。与修小汽车相比,年轻人不愿意修大车。”这正是当下客运机务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
  同时,社会对客运机务工作的认识不深,关注度也较少。回顾近些年的行业事件,无论是“最美司机”、“感动交通人物”、“行业风范人物”等一系列的评选,还是各个道路运输企业内部评比,机务工作者出彩亮相的机会都很少。
  对此,邱建欣认为,客运企业在尽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盈利水平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提高机务工作者待遇,更要有意识地注重人才培养。同时他呼吁,全社会、全行业更多地关爱机务工作者,尤其是客运、公交行业的机务从业人员。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