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影响道路运输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建议

2019-02-18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前不久,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在充分调研听取相关会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公布了当前对道路运输相关子行业、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最具影响的15项重点问题及建议,供行业学习研讨。

  ◇道路旅客运输

  问题:去年9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暂停顺风车、拼车信息服务,这对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行为起到了较好作用,也相应改善了道路客运企业的经营环境。但是如何站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高度,未雨绸缪,前瞻性地制定出台行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是当前应重点考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尽快研究制定网络平台客运管理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城际网约车发展。一是尽快明确城际网约车规范发展要求,完善准入退出长效动态管理机制;二是鼓励传统道路客运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确保安全运营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供网络平台客运服务,推动道路客运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三是加强网约车信息平台企业监管,对目前正在从事道路客运(含旅游客运)的网约车平台企业,要求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平台接入车辆、驾驶员、途中运行状况等信息。

  ◇道路货运与物流

  问题:当前,政府主管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货运车辆车型标准化,落实国标《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的规定,从源头上治理道路货运超限超载。但是由于车辆从制造到上牌过程中的源头管理缺失,从车辆年检到路面执法后续监管中的执法不严、“以罚代管”、不规范管理,实际存在的非法生产与改装厂、维修厂(门店和摊点),按客户要求定制车型,私下买卖车辆出厂合格证,千方百计逃避监管,道路货运行业持有各类齐全合法证件的非标车现象依然严重。

  建议:一是将执法重点放在整治货车非法改装上,提高路面执法能力,提高执法人员对非法改装货车的识别能力。二是对从事非法改装货车的维修企业进行整顿,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非法拼装改装汽车、承修报废车及其交易行为,依法取缔从事非法拼装改装汽车的企业。三是对非法改装货运车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不予登记,不予核发检验合格标志,不予办理相关道路货运经营手续。四是各有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将路面执法中发现的非法改装货车的企业信息,加大打击力度。五是规定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对非法改装、证(车辆出厂合格证)货(车)不符的,不得进行综合性能检测和等级评定。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

  问题:危货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分析研究事故原因不难发现,很多事故成因都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关,部分从业人员虽然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但是缺乏最起码的安全生产常识,使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本可避免的次生损失扩大化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制度不落实或流于形式。

  建议:应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强化和落实对危货运输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时间和成本问题是导致危货运输从业人员日常教育培训制度不落实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并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由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性组织机构牵头实施,应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建设危货运输从业人员网上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供危货运输从业从员随时随地免费学习使用,并建立学习档案,供危货运输企业对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管理,使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制度真正得到落实,为危货运输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道路运输站场

  问题:根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等级汽车客运站近20000个,其中一、二级汽车客运站多达2800多个。无论是在基础建设、设施配置、交通环境等硬件方面,还是在运营管理、安全保障、客流集中等软件方面,道路客运站均拥有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核心优势。但是目前,具备地方旅游集散中心资质的汽车客运站占比并不高,这对充分发挥汽车客运站的综合体功能和促进道路运输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造成重要影响。

  建议:一是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推动汽车客运站场与地方旅游集散中心融合发展的顶层政策;二是推动《汽车客运站级划分与评定》与《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两项标准衔接,减少重复建设,避免浪费资源;三是鼓励汽车客运站从单一的道路客运站务服务功能扩容到旅游集散、城市候机、休闲娱乐、商住服务等综合经营体;四是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汽车客运站综合体功能,打造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全域旅游服务的站点网络,更好地推动汽车客运站场实现转型升级。

  ◇汽车驾驶培训

  问题:当前,机动车驾驶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现象较为严重,驾培行业普遍存在着只注重考试通过率,不注重教练员培养,低价招生、倒卖学员、巧立名目收费,无证经营、不在规定场地和线路培训、偷漏学时、缩减培训内容等市场混乱现象。部颁《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得不到落实,以“通过考试”为教学目的,培训质量偏低,培养了大批“合法而不合格”的驾驶员,驾培机构和教练员信用度普遍较低。

  建议:一是充分发挥综合执法机构作用,对无证经营、不在规定场地和线路培训、倒卖学员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制止和打击;对偷漏学时、缩减培训内容等不规范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规范机动车驾驶培训市场。二是强化驾培机构的主体责任,推动政府引导下社会各方参与的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员评价、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驾培机构信用评价制度和教练员“黑名单”制度,定期开展培训机构质量信誉考核,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加大对失信驾培机构和违规教练员的惩戒力度。三是加强对驾驶培训教练员教学行为的日常监督与管理,督促驾培机构落实对教练员的素质教育,提高教练员队伍综合素质。严格落实《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学时,进一步改变应试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出租汽车

  问题:近两年来,各地在巡游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诸多历史积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是当前困扰巡游车企业 “发包难”问题的症结所在。其中较为突出、长期困扰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是巡游车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调节机制僵化问题。如何深化出租汽车价格机制改革,规范出租汽车经营者价格行为,是行业急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议:理顺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完善巡游车运价政策。一是采用政府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巡游车运价,允许巡游车企业根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设置多种运价,并与当地物价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燃料成本等数据建立联动机制。二是允许巡游车企业根据市场运营环境的变化,在政府指定幅度内自主调节运价,实现乘客、司机、企业各方满意的局面。

  ◇汽车租赁

  问题:目前,汽车租赁行业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国家层面缺乏针对汽车租赁行业的顶层制度设计,部分地方已出台的政策法规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车辆条件、行业监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风险较高、承租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服务品质,制约了行业的规模化、网络化规范有序发展。

  建议:一是抓住修改《道路运输条例》的契机,将汽车租赁纳入国家《道路运输条例》调整范围,明确交通运输部门对汽车租赁实施行业管理的法律地位,建立全国层面的行业基本管理制度。二是在《道路运输条例》上位法规框架下,结合汽车租赁行业管理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细化的管理办法,为地方落实汽车租赁行业监管工作提供依据和准绳,为汽车租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国际道路运输

  问题:2016年我国加入《TIR公约》,2018年5月18日,中俄国际道路运输试运行暨中国TIR运输启动仪式在大连举行,我国国际道路运输车辆首次使用TIR证从事国际道路运输活动,这标志着《TIR公约》在我国正式启动实施。为保障《TIR公约》在我国常态化运行,需要进一步完善“TIR持证人授权程序”及“TIR担保链建设”等工作制度,从国家法规和制度层面为此项工作提供可靠支持和保障。

  建议:建议交通运输部充分利用国家便利运输委员会的协调联系机制,加强与海关总署等部门的沟通,一是通过多部门合作机制尽快完善“TIR持证人授权程序”及“TIR担保链建设”工作;二是关注长期制约我国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运输环境等实际问题,并努力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三是从政府层面加强对《TIR公约》的宣传和推动。

  ◇道路运输装备及安全节能环保

  问题:近年来,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及道路客运企业实施供给侧结构调整,镇村公交发展迅速,农村道路客运由班线客运向城乡公交一体化转型趋势明显。道路客运企业在适宜的城乡、农村线路上使用新能源客车的意愿日趋强烈,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需要。但是由于目前城乡市场新能源客车发展缓慢、充电设施不健全、运营补贴政策不配套等问题,限制了新能源客车在城乡、农村道路客运市场的使用推广。

  建议:研究制定农村道路客运推广使用新能源客车扶持政策。一是针对城乡公交、镇村公交等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制定充电场站建设、财政扶持等相关政策,逐步推动城乡公交市场新能源的推广。二是完善农村道路客运的油价补贴等政策,对使用新能源客车(含非公交车)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同时对6米以下营运新能源客车(使用B照驾驶,含非公交车)给予运营补贴,鼓励新能源客车在城乡、农村道路客运市场的应用。

  ◇城市客运

  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通过积极推动开展“公交都市”创建和绿色出行等工作,提高了公共交通的受重视程度,增强了城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加快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一些地方城市存在的过度规划地铁、公交配套基础设施及用地缺乏、专用车道不足、BRT线路使用率较低、对乘客乘车行为缺少约束、缺乏新能源车辆极端天气应对机制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建议:进一步提升城市公交优先发展保障力度,同时引导公交企业深化改革。一是建议推动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具备一定条件的省会城市,利用自身规模资源优势,率先在资源利用、资本运作、线网规划、资金投入、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拓宽思路,加强改革力度,切实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同时,引导中小城市根据自身条件,尝试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公共交通发展方向,避免简单复制大型城市发展模式而带来的“城市病”蔓延。二是建议结合我国城市公交行业实际情况,引导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深化改革,全力提升全国公交出行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

  ◇道路集装箱运输

  问题:自2011年420上海集卡车集体罢运事件以来,维护港口集装箱运输领域的稳定倍受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国务院专门印发了63号文件,并出台了多项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时至今日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甚至是一触即发。纠其原因是产业链结构问题,造成了作为产业链末端的集运企业承载多重不合理收费,使集运企业难以承受。

  建议:一是规定集装箱堆场(场站)企业必须收取集装箱堆存费,从根本上解决堆场经营困难的问题,化解堆场与集运企业的尖锐矛盾。二是规定集运企业只负责收取集装箱运费,代付的过路过桥费,其它费用由货主(货代)直接和船公司发生,船公司直接与堆场发生。三是要求船公司必须全部退还放箱押金;将放箱信息、堆场提还箱信息和集装箱运输车信息统一放在国家指定的物流信息平台上。四是制定并推动应用港口集装箱运输产业链的示范合同文本,明确相关各方责、权、利关系,对市场的规范运作进行有效监控。

  ◇道路大型物件运输

  问题:公路超重型大件运输是国家能源、核电、石化、道桥等现代工程项目的重要支撑,虽然超重型大件运输的货运量不多,但车辆装备不可或缺。超重型牵引车价格每台约450余万元人民币,非常昂贵,同样按照普通车辆使用15年强制报废,除了造成巨大的浪费,车辆更新也给企业所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另外,由于超重型牵引车的外形尺寸过大导致车辆无法上线检测,造成现有的车辆无法通过年检也要立刻停止使用,对大件运输企业生产乃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建议:建议交通运输部在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对大件运输超重型牵引车作为特种车辆,对报废年限和上线检测如何处理予以明确;同时,建议交通运输部协调商务部、公安部,对大件运输超重型牵引车的报废年限给予单列并延长,按照车辆的技术状况确定报废期限,并放宽年检时对超重型牵引车外廓尺寸的限制。

  ◇汽车后服务

  问题:汽车后服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吸引了多业态参与其中,强势的资本注入,汽车信贷、融资租赁、UBI保险等现代金融也在积极适应汽车后市场的变化。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与后市场结合加深,借助互联网的后服务市场连锁开始挑战传统4S连锁体系,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此情况下,由于行业缺乏相关标准规范,服务和价格难以相互匹配形成统一标准,影响了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建议:一是研究制定适于汽车后服务市场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二是着手打造汽车后服务企业服务品牌,形成有别于主机厂的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和标准,形成独有的服务竞争优势。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精准获客、智能推荐产品与服务,优化运营体系效率。四是围绕“育匠心、树匠人、出精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汽车后服务市场企业管理水平、服务水平。

  ◇服务综合运输

  问题:近年来,以多式联运、联程联运、水陆联游等为代表的综合运输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仍因运力结构、信息互通、地域保护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各种运输方式合作不够深入、相互衔接不够紧密、信息传递不够畅通,多式联运的组织优势和示范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多层次、多方式、协调共促的高效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建议:一是建立综合运输服务联系协调机制。树立大交通理念,建立公铁水空、城际和城市轨道、公交系统、出租车等交通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切实打破各子系统、各地方交通壁垒。二是尽快出台并统一多式联运信息系统标准,切实打破行业和地域壁垒,让人、财、物等能够自然流动,实现以大数据为支撑,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数据和信息共享。三是选择部分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具有示范效应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政策倾斜。

  ◇行业文化与品牌建设

  问题:行业文化和服务品牌是助推行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行业展示于社会的名片。道路运输行业文化建设仍相对薄弱,尚缺乏能够代表行业形象的、社会知名度高的优秀品牌,文化和品牌对道路运输转型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需进一步增强。

  建议:一是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文化品牌研究机构,加强对道路运输行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研究,塑造和提出核心价值观、理念、口号等一整套强有力的行业文化基本要素。二是借助行业协会优秀文化品牌库建设,结合交通运输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优秀品牌的鼓励和扶持。三是召开文化和品牌与行业转型发展的研修班或经验交流会,分享文化旅游等行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做法,为业内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