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客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道路客运发展矛盾凸显,迫切需要调整发展思路和理念,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
◇发展现状
运输服务能力维持较高水平,但客流规模明显下降。2016年,全国道路运输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54.28亿人、旅客周转量10228.71亿人公里,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保持主导地位,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1.2%和32.7%。但受高速铁路迅速发展和私家车的快速普及带来的旅客分流影响,道路旅客运输量及其在全社会旅客运输量中的占比都在不断下降,2013年以来年均降幅分别为5.9%和3.6%。
市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升。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大型运输集团、区域性运输集团,运输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2016年底,全国共有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不含公交和出租)4.08万户,同比减少5.3%,客运企业进一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经营业户的集中度有所增加。
运输装备结构不断优化,高级化、大型化趋势明显。2016年底,全国共拥有道路营运客车84.0万辆,客位数2140.3万个,其中,大型客车30.6万辆,客位数1332.6万个,分别占道路营运客车和客位数总数的36.4%和62.2%。相比2013年,道路营运客车数量下降1.5%,大型客车数量增长2.3%。道路客运车辆装备水平提高,为乘客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提高了道路客运服务的竞争力,提升了道路客运服务水平。
客运场站布局更加完善,人性化、便捷化出行更加畅通。截至2016年末,全国客运站总数达35.2万个,同比增长4.8%;等级客运站20707个,同比减少45个,降幅为0.2%,其中,一级客运站和五级客运站近5年来均保持增长;简易站及招呼站331291个,同比增加16505个,增幅为5.2%。客运场站布局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市级汽车站为中心,以镇级汽车站为依托,以行政村招呼站为节点的城乡客运场站网络,方便了群众就近乘车。
运输组织模式加快创新,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更趋增强。为应对挑战,道路客运企业立足道路运输机动灵活的比较优势,积极创新客运服务产品,道路客运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服务内涵进一步深化。城际公交、旅游客运、包车客运、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等特色、个性化客运业务快速发展,形成与其他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主要问题
发展方式粗放,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多、小、弱的状态一直未能改变,经营主体众多,挂靠经营较为普遍,集约化、公司化程度不高;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市场参与度不高,企业经营能力和水平较少受到市场竞争的考验,缺乏需求导向的经营意识。部分客运企业习惯于国家政策保护,习惯等靠要,不能主动改革、适应市场,不能根据旅客的需求提供高品质、多样性、差异化的运输服务。
发展活力不足,惯性思维依然存在。道路客运线路在资源配置和调整上的审批程序过多,无法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强。企业经营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有班线资源就能运营获利已成为市场的潜规则,缺乏创新动力与竞争意识,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获取线路资源上,从而忽略了优化运输组织方式、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客运企业在车型选择上研究不够,存在惯性思维,在以往客运形势好时,追求投放豪华型、多座位、大容量客车;现在客流量明显减少,导致客车实载率低,运行成本高,效益下滑,产能过剩。
科技含量不高,服务能力难以实现质变。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程度不高,对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尚未依托大数据的海量信息面向乘客提供更为精细化、精准化的服务,难以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旅客获取信息不畅,购票不便;企业监控平台装备落后,很难对客运车辆实时监控。
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管理部门监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行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中小运输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甚至鼓励、强迫驾驶员疲劳驾驶、超载超员,漠视安全生产管理;在驾驶员层面,为了经济利益,违法驾驶,违规运输生产;部分行业管理人员同样抱着侥幸心理,对不符合规定的运输企业开绿灯。同时,政府、企业安全管理界限不清、市场安全管理退出机制不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成本过低等问题突出。
责任编辑: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