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道路客运发展趋势分析
2015-12-16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
T|
T
供需信息数据运用逐步趋于精确。通过联网售票以及实名制的推行,我们将可以逐步掌握每年过100亿人次客运量中的一定比例的有效出行信息,这么大量的数据将为我们挖掘其中的潜在信息带来坚实基础。同时通过“互联网 ”对大数据的精确分析、准确定位,尽量促使供需信息数据能够趋于对等,并有针对性地满足各种客运服务需求。
>
顺势而为 大有作为
合理定位,加强自身建设。重组行业自身资源,紧贴“互联网 ”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行业信息数据,改革创新传统客运业务,积极开拓新兴客运业务,勇于探索运输衍生服务,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质、定制化出行需求,努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改革创新传统客运业务。优化现有客运资源,积极调整经营思路,通过“互联网 ”促进全国广大客运企业密切协作、优势互补,将车辆、车站、车队、班线等线下资源有效集聚,以用户出行需求为导向,进行流程再造、改革创新。同时,利用互联网促进道路客运小件快运,发展网上预约流程化、行李仓标准化、装卸机械化、运输网络化、结算标准化、揽货派货便捷化,并做好与快递物流业的有效衔接。
积极开拓新兴客运业务。通过“互联网 ”做好定制道路客运服务,如在城市和乡镇之间开通舒适便捷、票价合理的城乡定制班线;在县域之间开通“门到门”直达的县际定制班线;在城市之间开行覆盖面广、运营组织优化的市际定制班线;在毗邻省份之间,尤其针对未通高铁、动车的地区,开行毗邻省际定制班线。还如利用多种线上渠道收集员工、学生的出行诉求,通过大数据分析,设计开通合理出行线路,将零散、分散的出行需求整合起来;通过线上约定、订单确定、上门接送、直达目的地或准时接送机、直达机场,定制专车服务;积极主动做好公车改革配套服务,实现公务出行统一网上预约、出行过程全记录、出行费用统一结算等功能。
勇于探索客运衍生服务。利用“互联网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开展相关增值服务,如车票﹢门票、车票﹢宾馆、车票﹢门票﹢宾馆、车票﹢1至3日游业务等。未来与休闲旅游相关的出行,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力的市场。客运企业通过向上、向下延伸,整合产业链条,加强与景区、在线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方共赢。
行业自律,完善监管机制。“互联网 ”让“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并且呈现加速趋势。目前,“互联网 ”在与道路客运行业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事物超出了现有行政法规的范围,或是现有的法律规定对其并不完全适用。可以说,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行政监管面对的最直接挑战是无法可依。因此,必须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规定,明确监管原则和目的,加大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提升行政监管效率和执法效果,确保监管执法有利于促进市场公平,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同时,行业自律应该主动走在前面。无论是客运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行业自律对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使用打车软件平台的时候,只是实现了平台对出租车的信用体系综合识别,而不是个人可以直接选择。今后使用手机软件打车的时候,作为用户将可以看到周边符合条件的车辆综合评价信息。这是通过市场建立的一套大家都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出租车能够格式化、公平化、大众化,同时满足个性化。通过“互联网 ”主动公开运输服务信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完善社会群众评价机制,将更有利于社会监督机制的建 设。
“互联网 ”的时代变革就是因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促使旧商业文明向新商业文明的过渡,将来不是互联网企业淘汰传统企业,而是新商业文明淘汰旧商业文明。“互联网 ”对于道路客运行业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让我们共同携手,一起创造“互联网 ”道路客运行业的美好明天。
(作者:中国道路运输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