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出租车:呼唤回归理性
2015-10-21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
T|
T
近两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快速融入并改变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交通运输领域是受“互联网 ”影响最直接的行业之一,技术革新给百姓出行带来的改变既普遍又深远。
互联网 出租汽车,也就是网络约租车,约车平台将之称为“专车”,以“四方协议”的形式进入了出租汽车行业。网络约租车革新了约车途径和支付手段,创新了驾驶员管理方式,解决了出租汽车行业存在已久的电话约车难、路面打车难、服务评价难等问题,表现出了强大竞争力,加之网络约租车具有车型高档、服务高端、叫车方便等特点,满足了特殊出行需求,而约车平台大量的补贴优惠、代金券派送等促销活动,更是在短期内极大地满足了很多人的舒适出行愿望。
讲求舒适,每人每次出行最好是专车服务,但是道路和环境绝对不允许这样。在车轮时代,舒适出行包含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不堵,更不能长时间被堵在路上。时间和效率优先,否则就适得其反,路堵心更堵。现在,各大中城市交通拥堵已是常态,堵在路上成了口头禅。大量私人小汽车加入网络约租车群体,让本就十分紧张的城市道路资源被过度使用。尤其最近半年,在上下班高峰期,各主要路口、商业中心、地标建筑附近随处可见拿着手机“接头”的专车司机和乘客,在拥堵的道路上拼缝前行,成了更长的拥堵长龙。北京市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以来北京市交通拥堵情况明显加剧,白天时段全路网交通指数上升30%左右,其他时段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在其他因素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网络约租车的迅猛增长成为拥堵加剧的重要原因。
交通出行是长期持续的需求,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需求是无限的,但满足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所依赖和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又回到了被多年探讨的老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城市交通系统?一个基本共识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和个性化出行为辅助和补充。私人小汽车在载运效率、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明显弱于公共交通。一辆公交车、一趟地铁承运的出行人数,需要几十上百辆小汽车才能完成。事实上,专车吸引来的不仅是私家车主,很多专车乘客是因为短期补贴而放弃了公交车和地铁,坐上了专车。从高效率的公共交通转移到低效率的小轿车,专车的这种服务指向与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相悖。因此,任凭专车无序发展,无疑等于让专车“逆行”越来越远,最终的结果是城市更加拥堵,伤害到城市里绝大多数人的出行权益。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约租车服务的折扣和补贴层出不穷,价格一度远低于巡游出租车,吸引了很多市民出行选择网络约租车。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约租平台的资本多么雄厚,烧钱补贴不可能持久,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盈利才是硬道理。烧钱补贴的目的是占有市场,赢得顾客,控制价格,早日获取高额利润。一旦占据市场主导或垄断地位,涨价便在所难免。再者,用补贴的方式把价格血拼到如此之低,也有倾销和不正当竞争的嫌疑。早先兴起专车服务的国家和地区,专车服务早已不再低价,远远超出社会价格预期,事实已经证明长期低价享受专车服务不可能、不现实。
约车平台扛着共享经济的大旗,将自己打造成分享利用私人小汽车闲置资源的创新者,并说打击“专车”就是打击创新。然而,网络约租车创新程度再高,归根结底是提供有偿服务的商业运输,归根结底需要在市场规则的框架下依法运营,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出行,否则约车平台进入市场的目的何在。
现在,随着约车补贴的退潮,加之乘客保险理赔难、高峰期乱涨价、巡游出租车聚集抵制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人们越发冷静地开始思考,社会舆论也开始回归理性。规范和回归理性,更有助于网络约租车的长远发展。网络约租车也必然走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道路。按照规定审核准入、承担承运人责任、缴纳税款,如此才能和巡游出租车构成一个公平互利的竞争环境,回归为社会提供个性化高端运输服务的初衷。
互联网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谁都不希望它如猛兽般呼啸而过,带来产业的颠覆和动荡。互联网 出租汽车是加法,而不是减法,是加出来更大的出行市场蛋糕,而不是抢了公交车和出租车的路,让公交车出租车无路可走,让出行的人们堵在路上。社会进步更需要理性,社会的理性来源于每个人的理性,对待网络约租车也是如此,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