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秋韵清华:忆十年前清华金秋行

2025-09-05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文:马全
 
  二十年前,“清华” 二字是心底滚烫的向往,像一颗深埋的种子,在岁月里悄悄扎根 -- 那时或许还未踏足北京,却总在书本里、传闻中描摹它的模样,想象二校门的青砖牌楼、荷塘的粼粼波光,盼着有朝一日能亲见那承载无数理想的校园。十年前的金秋,这份向往终于照进现实:北京的风带着恰到好处的凉意,吹得清华园里的树叶层层叠叠晕开金黄,暖融融的石板路承托着脚步,二十年来在心里反复勾勒的轮廓,忽然就和眼前的景致重合了。
  彼时我仍在吉林省四平市邮政管理部门任职,带着岗位赋予的务实与严谨走进校园。听课的间隙,总不自觉将课堂上的理论与基层邮政的实践相联 -- 想着如何把物流优化的思路落到乡镇网点的配送里,如何用更科学的管理提升服务效率;漫步时又会默默思索,清华 “行胜于言” 的精神该如何融进日后的工作: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像这里的师生般,把每一件事踏踏实实干出成效。站在二校门前,望着 “清华园” 三个鎏金大字在秋日阳光下愈发庄重,校史里的片段忽然鲜活起来:1911 年创办的 “清华学堂”,曾是无数青年远赴重洋的起点,他们带着 “实业救国” 的理想奔赴海外;1928 年更名为 “国立清华大学” 后,即便历经战乱迁徙,也始终守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培养出邓稼先、钱学森等为国奉献的栋梁。脚下的石板路记着无数前辈的步履,身旁二校门的西洋柱式上雕着中式云纹,大礼堂的罗马式穹顶旁立着中式青铜鼎,这种中西合璧的巧思,藏着百年学府的包容与厚重,让每一步都变得格外有分量。
 
  沿着林荫道往前走,古朴的大礼堂静静矗立,仿佛还能听见朱自清、闻一多先生讲学的声音,回荡过抗战时期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 的呐喊;转过弯便是水木清华,清澈的荷塘边杨柳依依,岸边 “水木清华” 的石碑立了近百年,无数学子曾在这里晨读、沉思,让 “荷塘月色” 的诗意与 “追求真理” 的执着,成了清华最动人的注脚。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光点,图书馆旁传来学子们的轻声讨论 -- 那是青春独有的朝气,与百年建筑相映,像是历史与当下的温柔对话。路边的银杏刚开始泛黄,细碎的叶片像小扇子般摇曳,偶有几片落在肩头,仿佛是这座学府对追梦人的温柔回应。
  清华的美,从不是单一的景致,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 “对话”。荷塘边的古典亭榭覆着灰瓦,飞檐翘角映着荷影;不远处的现代教学楼用玻璃幕墙接纳阳光,窗内的科研光影与亭下的书声遥遥相应。老图书馆的木质窗棂,既框得住窗外的古松,也容得下室内的现代典籍;就连食堂里邻桌讨论科研难题的专注、操场上为赛事拼搏的身影,都在诉说着这里的生机。更动人的是随处可感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巨碑立在校园里,篆红字迹配着黝黑奇石,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清晨操场上学子奔跑的身影,是图书馆角落默默整理书籍的细微举动;“行胜于言” 的石碑更像沉默的师长,看着一代代人用行动诠释坚守 -- 实验室里反复调试数据,支教时踏遍山区小路,老教授骑着自行车去上课,车筐里装着的教案,比任何空谈都有力量。陈寅恪、赵元任、梁思成、竺可桢、季羡林、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 这些名字与清华的故事,早已融进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让 “优秀” 与 “坚守” 不再抽象,成了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
 
  置身其中,仿佛同时漫步历史长廊与探寻未来之门。走过二校门,砖石上的刻痕触得着建校初期的初心;转身拐进院系楼,窗内的智能设备、白板上的前沿公式,又瞬间让人看见科技的未来。荷塘边的柳树见过太多过往,闻一多先生的雕像立在绿荫里,是历史的注脚;而不远处实验室深夜亮着的灯,学子们调试的程序、培育的新苗,正悄悄铺就未来的模样。老石板路与新修步道叠合着过去与现在,古松荫蔽下能读经典,现代馆舍里可探未知,礼堂的钟声与图书馆的新书,都在诉说着这所学府的传承与创新。
 
  来到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倍感亲切(详细介绍附后)仿若一位久仰大名却初次谋面的老友,让人既觉新鲜又倍感熟悉。始建于 1952 年的水利水电工程系,其前身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 ,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已然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水利教育与科研领域的中流砥柱。当目光触及系里的建筑,风格各异却又和谐统一,每一块砖石、每一扇窗户,似乎都在默默诉说着这里的故事。新水利馆前,那座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纪念雕塑尤为醒目,这是包括胡锦涛和汪恕诚学长在内的水利系 65 届校友的馈赠 ,承载着水利系独特的文化取向与精神内涵,也是水利人 “魂” 之所在。雕塑左边花岗石柱挺拔坚毅,右边不锈钢管灵动流畅,二者相互支撑,寓意着水利工作既需要如山般沉稳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似水般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让我不禁对水利系的教育理念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漫步在系内,不时能看到学生们抱着书本,脚步匆匆地穿梭于教学楼与实验室之间,他们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的热情,这一幕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专业领域中拼搏奋进的日子。而在水利系的各个研究所,更是汇聚了一批国内顶尖的水利专家学者,他们或是在实验室里专注于仪器设备的调试,仔细记录着每一组数据;或是围坐在会议桌前,激烈地探讨着科研项目中的关键问题,为解决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难题出谋划策。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对水利事业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精神与我内心深处对工作的那份热忱与坚持不谋而合,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
 
  水利系的学科布局堪称全面而深入,涵盖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的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等全部二级学科,同时还涉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岩土工程学科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项目管理学科 。其中,“水工结构工程” 与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作为全国重点学科,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这里的科研成果斐然,从国家自然科学奖到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项荣誉见证了水利系在科研道路上的卓越成就。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水利系便深度参与到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关键技术攻关中,密云水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这些伟大工程背后,都有着清华水利人的智慧与汗水。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邮政管理工作中,为提升基层服务质量、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所付出的努力,虽然领域不同,但为国家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一致的,这种共鸣让我在水利系中仿佛找到了归属感。
  再看水利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令人称赞。秉持着清华大学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理念,本科生按照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课堂上,老师们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课后,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科研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水力学》《土力学》《水工建筑学》《水文学原理与应用》等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更是在水利行业的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许多人成为了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这种对人才全方位培养的模式,与我对个人职业发展不断学习、全面提升的追求相契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水利系的好感与亲近感。
  那趟研修只有短短一天,不足以走遍清华的每一条路,却足够让那股浸润百年的气韵住进心里。十年过去,细节或许有些模糊,但站在大礼堂前的震撼、漫步水木清华时的沉静、对校史的敬畏,却像秋日里的阳光,始终明亮温暖。它不是 “清华梦” 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延续 -- 让年少时的向往,变成了往后工作中更坚定的底气,提醒着我:曾为一份理想,认真地靠近过、感受过这份跨越百年的风华;也让我在 “为交通事业” 奉献的三十年里,始终记着 “自强不息” 的拼搏、“厚德载物” 的担当,像清华园里的每一个追梦者般,踏实走好每一步。
  来到水利水电系(作者拍摄)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简称水利系)建于 1952 年,其前身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
 
学科实力
 
  学科布局:覆盖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的全部二级学科,包括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以及归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岩土工程学科和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项目管理学科。其中,“水工结构工程” 与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为全国重点学科。
 
  学科排名: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在 2003 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并于 2007 年首批被认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全系现有教职工 94 人,其中两院院士 7 人,教授 41 人、博士生导师 67 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9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0 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2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5 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8 人、北京市名师 2 人;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及两个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本科生按照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培养,实施 “本硕贯通” 和 “本博贯通” 教育模式,强化 “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多样化” 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培养领军人才。2017 年起按土木大类招收本科生,同年开设 “海洋科学与工程” 本科辅修专业。
 
  教学成果:《水力学》《土力学》《水工建筑学》《水文学原理与应用》四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紧密结合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获 2001 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生研讨课建设与发展 - 新生与名师互动的研究型教学实践》获 2009 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毕业生情况:毕业生人才辈出,包括 5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1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 位国家级设计大师等,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是本系 1965 届系友。
 
科研情况
 
  科研机构:系内设有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河流研究所、水力学研究所、河川枢纽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项目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所、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研究所等七个科学研究机构,还是水沙科学及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20 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共计近百项。自 50 年代起,水利系参与了密云水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关键技术攻关。
 
文化特色
 
  水利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上善若水、源远流长” 的水利文化。2002 年建系 50 周年之际,由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学长和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学长在内的水利系 65 届校友在新水利馆前面立起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纪念雕塑,就是水利系文化取向的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