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登录免费注册

平板车的峥嵘岁月

2019-01-31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T|T
  清明回老家给父亲扫墓。到了老家,打开尘封已久的房门,门上屋内早已被蜘蛛霸占,布下了天罗地网。靠在东屋北山墙上的平车架子已满是尘埃,平车轮胎里的气也早已没有了。看着这平板车,我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往事历历在目,犹如就在昨日。
 
  ◇那时的平板车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就没见过平板车。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车架,车把跟车架同为一根粗壮的木头,一般选用洋槐做材料,也有用杨树的。然后是车身,长约2米,宽约1米,1根轮轴,2个车轮,轮轴上面有个结实的车架。轮子是由外胎、内胎、轮圈、辐条、花骨朵、钢碗、钢滚珠、里挡、外挡等零件组成。把轴杠往车架子下面的两个凹槽里一放,就能载物拉货,最多时,可以载一吨多的货物。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初,这平板车开始在家乡出现,之前家家户户使用的运输工具大多是独轮车。平板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独轮车运输的劳动场景,极大地提高了搬运效率。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过去的独轮车也换成了平板车运输。想当年,我们乔庄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都有这样的平板车!90年代初,农村平时收割打种,上街买卖,上交公粮,运送柴草,拉土买肥料……都离不开这平板车。
 
  从记事起,我家西面二里路左右有一条南北公路,不到四米宽,由砂石兑泥土铺垫成路面。乡下的公路上很少见到汽车,路上走得最多的是猪、牛、羊等牲畜,偶尔发现离村子外很远的地方有灰尘扬起,就知道有汽车来了,小伙伴们都能跑两三里路去看汽车从眼前经过,图个新奇。看到有车速度慢时,就跟在冒着灰尘的车尾后面追上一截,直到后面传来大人的叫骂声才会灰头土脸地停下来,把吸在嘴里的尘土连同口水一起狠狠地吐在路上。
 
  ◇我家也有了平板车
 
  我家的平板车还是我的大表哥也就是我大姑家的大儿子来我家帮忙打造的。大表哥是个木匠,我家的箱子、桌子、凳子几乎都是大表哥做的。家里的平板车是父亲的“专车”,他瘦小却有力,来来去去总一个人操作,主要是拉运重物,偶尔我和姐姐也能爬上去享受一下“坐车”的滋味。
 
  那时,我家有五亩土地,大多都是种玉米和麦子。从掰棒子到拉运秸秆,趁着早上不热,每天一大早,父亲、母亲还有两个姐姐都要从地里往路上搬运,然后装上平板车慢慢往回拉。汗水湿透了父亲的脊背,他却依旧肩平手稳迈着踏实的脚步,母亲和姐姐在车后与侧面扶住车体,防止车子颠簸翻车。我们一家人与平车俨然成了一个整体,沿着坎坷不平的乡间小路向着庄上行走。
 
  平板车多用于载物。驾车时,将拴在两车把间的“车绊”挂到双肩上,两手把持,身体稍前倾,便可拉车上路了。遇到上坡或道路湿滑,驾车的人可在车把边再系引一绳套于肩上用以拉车或在后面助推前进。一般情况下,车上常备有两至三块活动厢板,以防止粪土或农作物等细杂品滑落。平板车驾驶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肯出蛮力就能行。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却一直很惭愧。我似乎从没有真正地干过农活,父母一直最疼爱我,收割打种从不让我帮忙。在农村生活十几年,我没有收割过一捆麦子。割麦子是个既劳累又技术的活,农忙的时候,我都会随着父母去田地里玩,看惯了长辈们麻利地挥舞着镰刀,那一束束麦子便应声躺倒。我总是喜欢看母亲在麦地里挥舞镰刀的姿势,母亲喜欢在头上扎一条毛巾,猫着腰抡圆了胳膊,镰刀在阳光下划过一道闪光,麦子在唰唰声里整齐地躺下,紧跟着母亲用一只脚配合镰刀的推动,将割下的麦子移动前方,等一捆差不多大了,母亲便单膝跪倒在麦捆上,将镰刀扎进麦捆的“屁股”,然后抽出一小束麦秆,麦穗对麦穗很快搭接拧成一个圈,再把麦束从中间一分为二捆扎,一捆麦子就站在了地里。父亲负责用平车运输把麦捆运到家门口晒场上。我经常帮父亲推车,有时随父亲一同出发,有时去半路接父亲,一个来回就是三四华里,家乡土路我闭着眼睛都能走。
 
  ◇我学会了驾车
 
  记得读初二时放麦假,我好说歹说,才说服父亲让我驾驶一次平板车。装满一车麦捆,我驾车,父亲在后面推。推车和拉车同样需要卖力,平路还好些,上坡就遭罪,父子俩赤膊上阵,整个身躯往前倾,形同一对奋力前行的马。淋漓的汗水,渍得眼睛都睁不开,父子俩憋足力气,全身筋脉暴突。那时我没别的奢望,只觉得徒手走路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一路上,我才知道拉平板车的真正滋味了。平坦的路面,掌着把两手两肩要用力,还算平稳踏实,脸上流汗,心里却不慌。遇到上坡就不一样了,那可真得死命地“拽”着才行。两手攥紧车把,往上带劲,两脚死死蹬住地面,一步一步往上挣。一把劲跟不上,车就会呼呼地往下坡滑,不仅有翻车的危险,很可能人也会被带进车底。逢到走下坡,双肩双手要压住把控住车速,两脚要用力顶底面,还要轮换着踏脚步,这样才既减速止滑,又不被车轮带倒。最要命的是,路途一长,时间一久,人累了乏了,两手实在拖不动了,整个人就像散了架。临近中午的时候,我已是浑身汗如雨下,双手虚架着车把,在白花花的阳光下,呆呆地站在路旁大树下。有好几次,我甚至想大哭一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素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看见一村庄,走得泪汪汪”的说法。天晴还好,风里雨里的,那才叫个难啊!
 
  80年代末,我参军入伍,在部队十多年,转业后回到地方在城里工作,父母也随之进城生活。老家的房子一直闲着,常年无人居住,屋顶也已经出现漏洞,院子里早已长满野草。我拿起了扫把简单地把屋内打扫一下,用锄头把院子里的野草锄了一遍。
 
  随着改革开放,科技发达了,机械化也得到了普及,如今的农村早已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大街小巷,路面上奔跑的大车越来越大,小车也越来越豪华,高楼林立之间,自然已经很难见到平板车的影子,平板车和它的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了。也就是这么短短几十年,小轿车已走进普通百姓的家,日行千里成为现实。原来那些同农民相伴相随的生产、生活用具,随着通电、通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被迅速衍生出来的机械化所取代,再也听不到那“咯嘚、咯嘚”清脆的平板车轱辘声。
 
  (作者:江苏省泗洪县交通运输局)

责任编辑:毕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