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年味
2014-03-07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
T|
T
每年进入腊月,人们就会忙碌起来,俗称“忙年”,就是准备过年,赶年集、买年货,年的气息也就一下子迸发出来了。现在人们所说的年节经济,其实就是将经济活动存在于年文化之中,而年本身又是生活的一个重要过程。忙年的人流一出现,社会就有了生气、人气,就有了年味。
幸福团聚是过年的应有之义,阖家欢乐是人们的美好期待。旧时人们追求子孙同堂,共庆佳节。而如今看看令人棘手的春运难题,尽管人们显得有些无奈,但却仍然乐此不疲,从中也透出了过年回家、回家过年的融融暖意。
春联、窗花、福字、灯笼……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内容。原本这些物品都是纸制的、纸剪的、纸糊的,而如今将“福”字贴到小男孩小女孩的脸蛋上,有的小男孩子还专门剪成“福”字头,也是一种传统年俗的新过法。有些地方的年轻人把“福”字剪成指甲盖大小,然后贴在眉心上、脸蛋上,显得格外喜气、精神,也格外漂亮起来。走在大街小巷里,更是张灯结彩、霓虹璀璨,年的气息和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过年燃放鞭炮是为了图个响动、图个喜庆。响动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气氛,但燃放鞭炮会使周围昏天黑地,也使空气浑浊,老百姓生活在这个响动的年里,就有一种意识,保护我们的空间,保护我们的年。于是,制做鞭炮的技术人员利用现代科技,更换材质,用电动的响声和光亮去替代,一个晴晴朗朗的大年在众人的关爱之下就这样真正地到来。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现在人们在守岁时不再是仅仅时间上的等待,打麻将、下象棋、玩游戏、看春晚等活动,也给守岁增添了不少的欢乐。过年都讲究拜年,拜祖宗、拜老人、拜亲属、拜朋友,是恭敬,也是乐趣。现在又有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博客拜年、微博拜年、微信拜年等,仍然拜得热火朝天。
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过年的程序有些繁杂,年轻人不好操作,也没必要一样一样地操作。但其主要内容不应该丢弃,坚守,就会有年味。比如今天人们吃饺子是随时能办到的事,可是三十晚上这顿饺子就要坚持自己包,让人感受到是在过年。这种看似习惯或重复的习俗,仍然会以一种固定民俗被传承下去。
如果给“年”一个明确的主题,规定下来怎么个过法,实在是太难了。但就过年的内容和方式而言,我们现在的“年”与旧时相比,已经丰富和时尚了不少。如城里人可以到乡下去过,老人可以上儿女家去过,一对独生子女可以轮流上双亲的家里去过。社会上又出现了专门为那些儿女们不能回来过年的老人送温暖、送问候等社会服务机构。其实,我们过年的宽度和厚度,是在不断增加的,“三十”这天已经是“年”。
尽管过年的风俗、内容、方式等在发生着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其意义是积极的。过年,就是因为它曾经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记忆,记忆中的一切幸福和痛苦都是难忘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