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乘着幸福车走上致富路
2019-11-01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
打印 字号:
T|
T
◇维修驾培
随着公路里程的增长,运输车辆逐年增多,汽车维修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1973年,经国家计委、交通部同意,拉萨新建第二汽车修配厂,年大修能力500辆汽车。1996年自治区运管局成立以后注重维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大力培育发展一、二类骨干企业,引导经营者向专业化修理厂发展。到1997年,已有维修厂509户,一、二、三、四类维修厂的比例为1:2:6:1。1998年,按照交通部《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运管机构对维修厂家的经营资质、类别进行重新审核,合理调整三类维修点的布局,积极引导向偏远地区发展,形成了以城乡为依托向公路沿线辐射,与客货运输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维修网络。1999年,维修网点县级覆盖率已达59%。另有纳入行业管理的配件销售企业134家。2000年,全区共有综合性能检测站7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车辆技术和维修质量的监控体系,客货营运车辆二级维护率和维修质量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5%和91%。
根据车型品种日益增多、技术等级要求日益提高的实际情况,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自治区运管局制定《西藏自治区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工时定额及收费标准》,并经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物价局颁布实施。其中包括194类汽车、12类摩托车共3210项零部件修理工时、价费计算标准,对规范维修收费、打击不规范市场行为和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2018年末,全区共有机动车维修业户2939户,其中一类汽车维修业户82户,二类汽车维修业户254户,三类汽车维修业户2217户,驾校62家,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达128060人。
◇城市公共交通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市民对市内出行需求的不断提高,西藏逐步明确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运输中的主体地位,增大城市公交在市民出行方式中的比重。已开通公交的拉萨、日喀则、林芝等中心城市,根据需要加大密度、更新车辆,逐步推广发展清洁能源车辆,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为全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引进新能源公交车363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78辆、混合动力公交车285辆,新能源车型占比达到50.84%。
出租车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出租车市场利益格局复杂,管理体制有待改善,矛盾逐步显现。按照出租车市场“先稳定、后规范、再提升”的总体要求,一方面紧密配合地方政府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全力整治出租车营运中车容车貌差、服务质量差、安全事故多、拒载、宰客等投诉多的突出违章行为,有效改善城市出租车行业的形象。另一方面,针对出租车经营模式不统一、经营主体不清晰的主要问题,开展全区出租车市场调研活动,按照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有关进一步规范发展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的政策要求,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吸纳区内外好的做法,提出全区城市出租车客运市场管理办法和运营模式,使全区出租车行业逐步走向市场运营主体清晰、经营模式基本一致、管理统一规范、服务质量有效提高、驾驶员合法权益有保障的健康发展轨道。
出租车车型档次不断提高,从最初的夏利、桑塔纳(普通型)提高为中华、现代索纳塔等车型。积极推广燃气、混合动力等新型燃料车辆,引进192辆新能源出租车,“油改气”出租车共计2134辆,占全区出租车总量的81.6%。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公交经营业户8户,公交车714辆,出租汽车经营业户24户,出租车2650辆。
◇客货运站场建设
道路运输场站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全区运输管理机构以服务和方便农牧民群众出行为指导原则,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加快客运场站建设,为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截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客(货)运站场93个,其中地(市)一级客运站4个,二级客运站9个,二级货运站4个,县级三级客运站66个,乡镇四、五级客运站10个,停靠站点237个,累计总投资3亿余元。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地、县等级客运站为集散,乡镇停靠点为连接点的全区客运基础设施网络架构。客运站点的建设完成,基本实现“车进站、人归点”的总体要求。
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区道路水路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蓬勃快速发展到健康规范稳定有序推进的过程。一是运输供给基本适应全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货运和客运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建立起了一整套动态的供需平衡机制。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形成了与全区经济产业结构和人民消费结构相适应的道路运输产业结构和运输能力供给结构,建立起了反应迅速的道路运输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的联动机制。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二是道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形象突出的各级客运站体系;基本建成公铁枢纽与二级、三级货运站相互沟通,功能互补的物流设施体系;道路运输业相关业务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道路运输的网络化建设初步完成。全区的城乡道路客运网,现代物流网、车辆救援网、运输服务网已初步形成,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四是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建设达到较高水平。信息化应用已深入到运政政务、运输商务、公众信息服务各个领域。五是运输装备水平和道路运输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运力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运力结构更加合理。六是基本形成诚信运输行业,运输市场体系趋于成熟。